保存机构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保存节点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自2007年开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目前累计保存27种数据源,外文期刊论文全文1400余万篇,中文期刊论文全文6800余万篇,外文电子书14万余册。2013年起,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转为数字科技文献资源国家保存体系第一个保存节点。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边缘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随着数字化学术出版的迅速发展,数字出版物已成为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的主流学术信息资源。当前科技领域的几乎所有学术期刊、会议录、学位论文以及越来越多的专著都以数字方式创作,并以唯一数字版本形式出版。为保障我国对数字科技文献长期可使用,必须实现这些资源在中国本土的、受中国自主控制的长期保存。
2007年以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展数字科技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发建设长期保存实验系统。2009年起,建设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长期保存服务系统,建立起从数据资源接收、检查、预处理、格式转换、摄入存档、保存管理、审计、校验乃至公共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系统管理流程。并在触发事件发生时向协议范围内用户提供应急访问(实例:2013年RSC期刊触发事件响应)。
2013年起,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长期保存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的支持,开始开展“国家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长期保存体系项目”建设工作。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长期保存系统转化为该项目第一个保存节点。